地道战精神

《地道战》,一部曾令我们心潮澎湃的电影

金羊网-新快报  2011/5/10 22:58:25
 
 

  ■本专题撰文 新快报记者 贺雅佳

 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,“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,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,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。”抗日战争时期,敌后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,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光辉思想指引下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,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作战方法,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。这部教学片介绍了冀中平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地道战,配合我主力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业绩。

  ———片首语

  如果你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相信对《地道战》不会感到陌生,它给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带来热血沸腾式的战斗激情,地雷一引爆,鬼子们吓得魂飞胆散,过瘾嘿过瘾。那时候,都有一个梦想,挖一个地洞,让自己也参与战斗;那时候,都有某种幻想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……来一场声东击西的麻雀战,出神入化的地道战。

  英雄

  主创团队

  《地道战》

  片长:96 分钟

  出品时间:1965 年

  制作: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

  导演:任旭东

  编剧:任旭东、徐国腾、王俊益、潘云山

  演员:

  朱龙广-高传宝

  王炳彧-高老忠

  张勇手-赵平原

  刘秀杰-林霞

  王孝忠-山田

  刘江-汤丙会(伪军司令)

  幕后

  《地道战》是这样来的

  把军教片拍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片

  据任旭东导演后来介绍,1963年初,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《地道战》的时候,是当作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。拍片目的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,还要让观众看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。虽然是军教片,但总参要求运用故事片的形式,因为故事才会比较吸引人,而八一厂的厂长陈播知道任旭东导演擅长拍故事片,就指派他参加由八一厂和工程兵组成的剧本创作小组。

  剧本几经波折

  当时创作组一起到冀中地区进行采访之后,先是由工程兵的两个参谋写提纲,他们不懂电影,写了两次都没有通过审查。1964年底,彭少辉副总参谋长开会说1965年《地道战》必须开拍。陈播厂长就找了一个专业编剧来写剧本,可是他20多天写了3万多字之后,还没看到“地道”两个字。这时候已经到了1965年3月,陈播很急,他对任旭东导演说:“按你的设想写,你想怎么拍就怎么写吧。”

  1945年5月的时候,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,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敌人。战争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,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。刘傻子就是《地道战》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。任旭东导演按照剧情设计,安排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,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。有人说高老忠的原型没有死,是导演让他死的,导演表示:“这种说法是不对的,因为刘傻子也牺牲了。”

  “高家庄”原型来自“冉庄、唐庄、李庄”

 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冉庄就是《地道战》中的高家庄,实际上导演称在影片拍摄之前从来没有到清苑冉庄采访过。“1963年,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北京、保定、石家庄等地的二十几个村寻找拍摄素材,直到到了正定县的高平村,我才产生了灵感,也就是说高平村才是事实上的原型。因为高平村没有适合的拍摄场景,1965年我们四处选择外景拍摄场地,第一次来到冉庄,才发现它也是一个因为地道战而有名的村庄。高平村比冉庄打得好,是‘抗日先锋村’,但是没有冉庄保存得好,尤其是冉庄的十字街头和街心的三棵老槐树,很有古朴村庄的风貌,邻近的唐庄有三棵三百多年的古杨树,李庄有很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,我就把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,定为“高家庄”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。

  地道不是真地道

  选好外景拍摄场地之后,怎样将地道的规模、地道的战斗设施形象地体现在银幕上,这成为创作中遇到的最困扰的一个问题。采访中只在焦庄户发现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地道还保留着原始模样,另外一条在高平村,仅仅有几十米长,看上去不像地道,倒像一条地下排水沟。幸亏总参的杨成武副总长派人给送来了一本《冀中平原地道战争总结》的书,内容很丰富,有文字、有画图。最初设想是选一块土地,开挖成地道断面,但估算了一下,觉得它工程太浩大,成本太高,只好放弃。所以,实际上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在厂内搭景拍摄的。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,巧妙运用摄影镜头和剪辑,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地道战斗网。

  背景

  “文革”期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

  《地道战》创18亿人次观看纪录

  《地道战》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6年至1970年,全国只放三部电影:《地道战》、《南征北战》、《地雷战》。迄今为止,《地道战》已创造出共18亿人次观看的纪录。

  抗日战争中,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,1942年,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“大扫荡”,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,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,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,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,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,留几处出口,用以和日寇周旋。但是在一天夜里,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,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,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。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,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。

  1943年夏天,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。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,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。

 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,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,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,变防御为进攻。区长赵平原制订了“围点打援”的战术,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,但是狡猾的山田,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。

 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,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,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,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。

  陆续推出

  《铁道游击队》

  《地道战》

  《烈火中永生》

  《小花》

  《建国大业》

  《大决战》

  《红色娘子军》

  《闪闪的红星》

  《邓小平》

  《小兵张嘎》

  《血战台儿庄》

  《百色起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