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记忆

刘福海 为高平村“写历史”

  2011/2/10 22:17:55

  一部38集电视剧《高平地道战》剧本、42万多字的高平村史料《<地道战>从这里走来》、3部电影剧本……农民编剧刘福海用他十数年的努力和付出,撰写出一段“传奇故事”。

  1 艰难起步

  今年54岁的刘福海,是正定县风家庄人,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。小时候,他就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起高平地道战的故事,也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 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,只要见到有关高平村的资料,刘福海便留心搜集。2000年,刘福海得知电影《地道战》的原型村就是高平村,便决定整理资料、编写电视剧本《高平地道战》。

  可既没有投稿经验,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,甚至,连电视剧本都没见过,这个剧本可咋写?就在苦于难以下笔的时候,老刘猛然想起上学时,课本里样板戏剧本(节选)的样子。就这样写起了剧本。在写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候,在朋友处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电影剧本,如获至宝。于是,就按电影剧本的样子写起了电视剧。

  困难不少,可感动也一样多。高平村民周四红听说刘福海写电视剧,到处找老刘的联系电话,将其父周凤志(参加过地道战的老民兵、老干部)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传统教育的历史资料拿了出来;老兵周旦拖着残疾的身体,为刘福海背诵了当年的快板书《话说三月二十三》;高平村老民兵褚红春带病讲述战斗经过……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往事、一个个热情的讲述人,更加坚定了老刘完成剧本的信心。

  2 锲而不舍

  刘福海最初用笔写剧本,第一稿用了一个月,在打字部打字却用了一个多月,不仅误事,费用还高。于是,老刘一咬牙买了台旧电脑。50多岁的人了,又学起了电脑。

  “写剧本,只要掌握了写作技巧,有了素材,腾出几个月的时间就行了。搜集资料可不同,有找不到人的,有吃闭门羹的,甚至是外地的。说实话,哪个地方跑的都不是一次两次。”与写剧本的艰辛相比,为搜集所受的苦更让刘福海印象深刻。

  其实,再苦再累刘福海都不怕,最让他感到难受的是别人的不理解。有的当事人遗属怀疑他别有用心,不接受采访;有的则拿着自己的资料当宝贝,谁都不给看。无奈,老刘就反复做工作,讲清利害关系,这样一而再再而三,最后,再不配合的人也被感动了。

  还有的人对老刘的行为不理解,到处说风凉话,说他挣足钱了附庸风雅寻开心。其实,老刘家并不富裕,为了节省打印纸,打印的字迹能小则小,能打两面决不打一面;为了节省开支,在查阅资料时,有时从家里带上干粮和水,有时在外边买点馒头和咸菜,喝点自带的白开水;为了找一个最便宜的旅馆,有时要来回跑好几家……

  3 成绩初现

  刘福海完成电视剧本第一稿后,托人转给了电影《地道战》的导演任旭东。任导看后,在肯定了老刘的文笔、素材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后,又建议他增加生活气息、搞好衔接等,让老刘受益匪浅。今年3月25日,刘福海还到河南省上蔡县参加了全国农民影视高峰座谈会。后来,经过石家庄电视台影视频道有关专家的指点,经过刘福海几经修改后,一个29集、40多万字的电视剧本终于出炉了。

  就在筹写电视剧《高平地道战》期间,刘福海搜集到了大量文史资料,“作为村级民兵组织竟能做出这么多的英雄事迹来”,这让他在吃惊的同时,决定将这些历史资料整理成册。

  现在,刘福海已搜集到包括5部分、42万多字的《<地道战>从这里走来》资料。其中的一篇《英雄的高平村》中,除介绍高平的英雄事迹外,还详细介绍了村里的地道设施,其齐全程度可以与电影《地道战》相媲美,其珍贵之处在于:早于任旭东等采访的1963年,说明健全的地道设施是高平村固有的,而不是按电影里的设施仿造的。

  刘福海还透露,他已将十集电视剧《石门东郊手枪队》改编为电影,